阿胶及其原料用皮的演化与变化

2020-08-03

  常用中药阿胶,是随着以兽皮煎煮 成的胶的产生而派生出的产物。兽皮本可食用,胶亦可食用,人们食用胶后,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,于是胶才渐成为一种药物。 从先秦开始,人们对胶已有了深入了解,至春秋战国时代,人们对胶的品种、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。先秦典籍《周礼·考工记》即对此有记载。如对胶的品 种指出“鹿胶青白、马胶赤白、牛胶火赤、鼠胶黑、鱼胶饵、犀胶黄”。

 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“凡相胶,欲朱色而昔。昔也者,深瑕而泽,紾(tian,纹理粗糙之义)而搏廉”,即鉴别胶,以色红赤、带光泽、有纹理、成团块状 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。对胶的熬制,要求做到“鬻胶欲熟,而水火相得。然則居旱亦不动,居湿亦不动”。 即制胶要熬熟透,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。 胶的药用记载始见于古医方书《五十二病方》。据专家考证,《五十二病方》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,其成书应在战国或更早,说明胶的药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
  胶至汉代已成为常用药物,并可能根据原料不同,分为阿胶、白胶(鹿胶)两种。西汉淮南王刘安《淮南子》中,有“阿胶一寸,不能止黄河之浊(可能为‘胶 挠水则清’另一功用开发的写照,类似‘絮凝作用’)”一语,是现存史籍中称胶为阿胶的最早记述。从中也可看出在当时人们对阿胶功用的开发认识已经相当全面 了,不为医药专用。汉代大临证医学家张仲景在其被后人誉为医学经典著作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以阿胶配伍成“芎当归胶艾汤”、“黄连阿胶汤”等,用以治疗内 科、妇科等多种疾病。成书约在东汉末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将阿胶列为可滋补强壮身体的“上品”,并将其性味、功效归纳为:“味甘,平,主心腹内崩、劳极洒 洒如疟状,腰腹痛,四肢酸疼。女子下血,安胎。久服益气轻身,一名傅致胶”。

 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《名医别录》,又补充《神农本草经》的性味、功效为:“微温,无毒,丈夫少腹痛,虚劳赢瘦,阴气不足,脚酸不能久立,养肝气。” 并述其别名、原料、产地为:“一名傅致胶。生东平郡,煮牛皮作之,出东阿”。东阿,古称柯或阿。按战国时阿有二,分别在赵、齐两国。西在赵者名西阿,东在 齐者名东阿。汉置东阿县,属东平郡。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名誉天下,历史悠久,并非只因得天独厚之阿井(北魏郧道元《水经注》即明载此事。谓:东阿“大城西侧 皋上有大井,其巨若轮,岁尝煮胶以贡天府。本草所谓阿胶也,故世俗有阿井之名”),而是东阿先民智慧和勤劳的产物,是万千次实践和无数汗水的结晶。

  南北朝时,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,阿胶生产有所发展,医家对阿胶的质量也开始有较高的要求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载,阿胶出东阿,故名阿胶,作胶 因皮有老少,胶则有清浊,分三种。虽然早期阿胶的制作工艺已无文献可考,但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之“煮胶法”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。“煮胶要 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,余月则不成。(热则不凝,无饼。寒则冻瘃,合胶不粘。)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,驴马驼骡皮为次。(其胶势力虽复相似,但驴马皮薄毛多 胶少,倍费樵薪。)……”。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明白,早期阿胶是以牛皮胶为主的多种皮胶,且生产有时限。若以现代阿胶生产的工艺观之,说明我们在研究阿 胶古籍时应具备发展和辨证的思想。

分享